
从“战狼”到“京奇队长”,吴京为什么会被群嘲?

“京学”又双叒出圈了。
在经过N次“花式翻红”后,最近,吴京的“京言京语”再度引发全网考古热潮。从“我跳过楼,你跳过吗?”到“有一点点暖胃(暧昧)”,从微博、贴吧一路延伸至抖音、B站、视频号,他的过往言论正被网友逐一深扒,并二次创作为海量表情包和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实现病毒式传播。
不信就试试在相关平台搜索关键词“吴京”,你会得到“吴京霸气采访名场面合集”、“吴京渲染大赛”、“吴京摇头晃脑模仿合集”等一系列近期发布,且播放量不俗的“抽象内容”。
这不禁让人疑惑,这位曾凭借《战狼》系列跻身百亿影帝行列的“国民偶像”,为何会成为“抽象圈”的顶流,遭到全网群嘲?
“京学”第N春
吴京的“京学”早已不是第一次引爆网络。早在2017年《战狼2》上映时,他的“京言京语”和各路表情包就已经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进而与六小龄童的“六学”并列,成为互联网两大流行符号。
但与“六学”的后继乏力不同,多年来,“京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隔三岔五就会被网友拿出来“品鉴”一番。不过,网友早期使用吴京的表情包,更多是出于一种娱乐和恶搞的心态,并未真正上升到个人批判。
然而,这一风潮却在今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最明显的是,网友们似乎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玩梗,而是拿起“放大镜”,将吴京过往的争议言论分门别类、逐条剖析。
尤其是自今年8月以来,“吴京巨男子主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不少他过去的迷惑言论被重新翻出。从“爹味暴击”到“战狼哲学”,再到被指没文化、没素质的“翻车现场”,一系列名场面,激发出网友大量的模仿和二创,其热度之高、平台覆盖之广,令人“京讶”。
在这波考古热潮中,吴京过去的采访片段和综艺切片成为重点挖掘对象。其中,最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那段关于“跳楼”的灵魂拷问:“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野外生存我把人干了你干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我能坦克漂移你会吗?”
一套丝滑的连招,被做成鬼畜视频疯狂传播,俨然成为了当代“京学”的入门必修课。
面对“战狼”的强势发言,不少网友开启“斗梗模式”。有女网友当即表示“中国女人绝不认输”,高能回怼:“我谈过男的你谈过吗?我来过月经你来过吗?我PDD提现过500你提过吗?我早就认识你了你认识我吗?我明天还要上班你上吗?我敢怀孕你敢吗?”
这一来一往,隔空斗梗,场面热闹非凡。
这还不算完,有网友干脆给吴京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战狼哲学”。
超自信的态度、每句话间的战术停顿、微微摇头晃脑的动作、歪嘴45度的蜜汁微笑,附赠一系列“超雄”语录:“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我学武术是为了让傻X心平气和地跟我说话,读书是为了让我和傻X心平气和地说话”、“干不服我就弄你!你不服上啊!我上了,爽啊!”……
就连记者在采访中因紧张错把演唱“歌曲”说成演唱“音乐”的口误,都能被他以“音乐没有演唱,请用对名词”严厉教导,仿佛每句话都在传递着一种姿态:“我就是真理,我不容置疑!”
因为言论过于抽象,网友们也纷纷发挥创造力,各种“阴间”滤镜齐上阵,让整件事的好笑程度又上升了一个等级。
如果说以上言论更多是性格使然,那吴京被指没文化、没素质的“翻车现场”,则真正将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国片大首映》中,被问及为什么让龙小云主动吻冷锋时,他一脸严肃地解释道:“因为两人只是一点点暖胃(暧昧)……”
这一本正经说错词的功力,瞬间让人怀疑自己语文是不是白学了。
而在综艺中与妻子谢楠的相处片段,吴京也被扒出“大男子主义”倾向明显,像是“吃饭不主动喊人”、“游戏输了马上甩锅”只能算基础操作,他甚至还在镜头前上演过“假装送惊喜,结果递过去一只jio”的蜜汁操作。
这些名场面轮番冲上热搜,堪称互联网公开处刑现场,也让“京学”彻底从娱乐走向争议。
吴京为什么被群嘲?
回顾吴京的口碑反转之路,他从曾经“伟光正”的“全民偶像”,逐渐成为被全民玩梗群嘲的“京奇队长”,这一转变显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7年,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上映,最终斩获56.94亿元票房,一度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首。逆天的票房成绩,不仅让他的咖位迅速升高,也让他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名誉带来的不仅是光环,也让他的言行成为被审视的对象,为后续的“翻车”埋下暗雷。
首先是人设的反噬。网友对吴京的调侃,最初集中于他外化的“战狼”形象,而当“含京量”成为票房密码时,部分观众开始进一步质疑,他所传递的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情绪化的营销?这种质疑逐渐蔓延至他的私人生活,放大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细节。当一直被视为主旋律象征的他,被拍到穿国外品牌的衣服、用国外品牌的手机时,过往不容置疑的人设瞬间引发公众的“逆反心理”。
其次是银幕形象与真实形象之间的反差。吴京在电影中塑造的大多是热血正义的硬汉形象,然而,镜头也记录下了他在银幕外的另一面。无论是将常用词读错,还是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出的“大男子主义”,抑或是早年间的“酒驾事件”被重新翻出,这种银幕内外的“不一致”,加剧了观众的认知失调,进一步削弱了其形象的统一性。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观众对于“权威形象”和“疼痛叙事”的厌恶感和反抗性,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借用网友的锐评,吴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暑假军训结束后,走到哪都非要走“军人通道”的小学生。综艺中他与谢楠私下的相处,汇集了最令人反感的男性特质——大男子主义、自私、易怒、没礼貌。尽管一口一个“爱国”,但一点都没有体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反而将说教、暴力,甚至贬低伴侣,当作男子气概的表现。
吴京的争议言论,本质上是一种带有父权说教意味的“疼痛叙事”。他通过列举创伤,试图确立的是自身在圈层领域中的权威性。这类叙事在传统语境中往往享有优越感,因为它与“付出”、“奉献”等价值紧密相连。
然而,当下的网络文化正在逐渐瓦解这种叙事特权。因为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疼痛经验”,无论是学业压力、996工作制,还是内卷式竞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友与吴京的“隔空斗梗”,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痛苦话语权”的争夺战。吴京试图通过“我跳过楼”这样的经历,将痛苦划分出等级,而网友却通过玩梗的方式幽默还击,“我考过研”、“我熬过996”、“我挤过早高峰”……各种各样的“苦”被放到同一层面比较,从而消解了原本叙事中的权威性。
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吴京引发公众反感的重要原因在于“傲慢”。他将自身受过的伤当作武器,却忽略了真正的“爷们”,通常不把“痛”挂在嘴边,更不会将其当作炫耀的资本。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定义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结语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提出过一个叫作“根茎理论”的概念。
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没有中心,也没有固定结构的意义网络。就像野草在地下的根茎,四处蔓延、自由连接,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和另一个看似无关的点连接起来,不断生出新的含义,从而打破单一的权威结构。
这个理论,恰好可以用来解释吴京当下面对的舆论场。如今的他与权威形象深度绑定,其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演员,成为了一种价值观的具象化体现。而网友们通过玩梗的方式对他进行调侃、解构甚至重塑,其实正是在完成一场“根茎式”的意义创造。
这种集体创作,也是一场对于权威的温和“祛魅”。因为当“我跳过楼”被当作某种“优秀”的证明时,其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极端逻辑:只有奋不顾身,才能得到认可。
而网友真正反对的,并非是付出与奉献的价值,而是霸权叙事对于“苦难”的定义权。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已经足够艰难,为什么要通过“跳楼”证明自己?
同样,吴京的形象转变,也折射出网络文化的极端性。人们可以将他捧上神坛,寄托强烈的集体情感;而一旦发现瑕疵,也可以将他拉下神坛。这种“造神”又“祛魅”的循环,在“根茎式”的互联网中只会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向来既擅长造神,也乐于毁神。吴京不是第一个经历这种命运的人,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