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浪山小妖怪》为何能逆袭 小人物的“大奇迹”

《浪浪山小妖怪》为何能逆袭 小人物的“大奇迹”。《浪浪山小妖怪》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上映两周,票房突破10亿,预计最终将累积17亿元。
这部动画电影讲述了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奋斗和逆袭。尽管之前因邀请傅首尔、苏敏从女性角度解读引发部分男性网友不满,但其票房走势依旧强劲。在今年暑期档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浪浪山小妖怪》的逆袭尤为突出。
该片改编自两年前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起初并不被看好,点映票房惨淡。然而三天后,票房开始逆跌,三四线城市的大爷大妈都结伴观影,豆瓣评分高达8.6,预测票房不断攀升。截至8月11日,打破了《大鱼海棠》保持的国产2D动画电影5.73亿元纪录,成为第一部进入10亿俱乐部的国产2D动画片。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观众内心选择的缝隙,成为了温暖且没有攻击性的“最大公约数”。与同期的抗日题材电影相比,它没有虚构成分和历史教育的压力,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同时,它在喜剧片领域也表现出色,核心创意有错位效果,不断翻出新花样。
影片根植于《西游记》这片国民文化土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认知基础,消除了观众的理解障碍。它的故事内核指向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代际共赏”,让家庭观影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孩童看到了乐趣,青年看到了职场挣扎,长者看到了善良和坚韧。
导演於水虽然在电影界是新人,但他的喜剧才能经过十多年前网络短剧的历练。《禽兽超人》系列动画短剧中的主角否否化身为各种动物,反抗不良现象,这种创作理念在《浪浪山小妖怪》中也有体现。影片为底层代言,触动了普通观众的心弦,尤其是打工人渴望掌控自己人生的内心痛点。
当然,《小妖怪》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为了增加战斗场面而设计感过重。但整体上,瑕不掩瑜,能打动人心就是成功。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是一条由“天时地利”共同铺就的窄路,难以简单复制。其他《中国奇谭》短片的艺术价值往往存在于“非叙事”的维度,强行拉伸为商业长片可能会破坏其艺术魅力。因此,《小妖怪》的成功启示我们,应尊重每一个故事独特的艺术属性,为其寻找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浪浪山小妖怪》的逆袭回应了当下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求,是个体情感在宏大叙事缝隙中的一次突围。对于未来的中国动画而言,如何持续真诚地讲述关于“人”的故事,或许才是真正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