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潜现实创作破冰,总制片人高金玺揭秘《以法之名》创作幕后

7月11日晚,《以法之名》迎来高燃收官,东平拨云见日,破伞还晴,剧集首次系统聚焦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监督职能,将专业司法议题转化为全民热议的社会谜题,成功实现涉案剧创作的题材破冰。该剧幕后推手——总制片人高金玺将这段历时三年的创作历程称为一场硬仗,这位曾以《风吹半夏》精准复刻年代史诗的制片人,此番转身投入涉案题材的深水区,其职业轨迹折射出中国现实题材剧集走向专业化的一次成功深潜。
三年淬炼:从专业小白到题材破冰者
《以法之名》首次揭开检察侦查这一司法体系中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拥有独一无二的题材红利。剧情参考了近年发生的多起真实案例,直击社会痛点。
观众天然关注司法体系如何自我纠错,渴望看到天网恢恢、正义伸张。高金玺分析说,我们展现检察官抽丝剥茧、‘刮骨疗毒’的过程,正是要满足这种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期待。谈到《以法之名》的创作过程,高金玺坦言:这是一部‘死磕’出来的作品。初始剧本以扫黑题材为主,但因缺乏新意被否,重新梳理方向后逐步确立司法系统自我净化的核心主题,并耗时三年打磨作品。这三年,不仅打磨出一部精品剧,更重铸了创作方法论,下生活采风成为团队创作铁律。
当《以法之名》这个项目确立时,我们整个团队,包括傅东育导演,对检察侦查工作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题材的独创性意味着陡峭的创作难度,在最高检支持下,创作团队开启了沉浸式采风:奔赴四省十几城,从最高检到基层院,采访超百位检察官,深度研读卷宗,高金玺坦言这个过程充满挑战。
《以法之名》的编剧署名有7人,剧本创作堪称浴火重生,反复推翻重写,剧本写着写着就废了,不断有新的编剧加入进来,写不下去就再去生活!这就是一个不断建立认知、完善认知的过程。高金玺回忆说,随着创作团队对检察职能认知边界不断拓宽,大家开始真正理解法律监督刀刃向内的核心内涵,也开始在原型检察官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才逐渐形成最终剧本。
创作秘诀:把人性纠结写明白了
不同于传统涉案剧的脸谱化塑造,《以法之名》以几乎全员嫌疑人的复杂生态揭示了现实镜像。全剧铺设70余个角色构成了庞大人脉网络,东平市政法系统的盘根错节被具象化为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的熟人社会。
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以法之名》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把人写明白了,把人的纠结写明白了。高金玺认为,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人物态度,再加上简单的情节,是好剧本的一个标准。我们的编剧团队在确定作品主题后,在创作上其实不太倾向于用情节编织去推动故事的前进,因为情节过于复杂会导致对人物本身刻画的减少。
具体到《以法之名》的剧情中,观众可以看到张译饰演的主人公洪亮兼具执法者的专业严谨与中年人的世故,检察官对疑点人物的调查博弈中掺杂着旧日同窗情谊,关键证人面临着说出真相即毁掉家庭的两难。在简单情节+复杂人物的叙事结构下,剧集将主要的篇幅用于展现人物在法理人情间的摇摆,通过大量闪回镜头外化人物内心冲突,大胆表现检察官面临的真实困境,呈现出丰富的人性纵深与戏剧张力。
高金玺不否认剧中闪回镜头不少,也非常理解有观众第一遍看《以法之名》时为案件推进而心急。但观众盯着事着急,原因在于人好看。他认为,刻画人物的笔墨必须得加,不把人物写到位,本质上戏就失败了。
前期采访中,创作团队发现检察官在生活中同样面临房贷、婚恋、子女上学、父母生病的问题,而所有的生活困境就是别人围猎的短板。剧中检察官被围猎的情节直接取材于现实,通过艺术提纯保留了温水煮青蛙的腐蚀过程以及世俗困境与专业信仰的撕扯,剧情设计把人物逼到绝境,看他们如何取舍。这种对人物、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处理映射现实,让司法腐败议题具有普适讨论空间,也体现了以人物推动剧情的创作观。
剧中的检察官群像褪去职业神话,呈现了执法者自我革命的人物弧光。高金玺说,《以法之名》里浓浓的都是人情,但人情之下永远有一条法律的底线,剧集在人性维度的叙述中让司法正义更具情感温度,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执法者更应被约束的现代法治精神,凸显现实主义底色。
作品根基:水下冰山与共生创作的力量
对于电视剧制作,高金玺主张水下冰山式的创作,如果将剧本比作水上的冰山,你根本不知道水下那部分有多深,观众最终看到的故事,只是我们剧本工作的冰山一角。而水下的部分——剧本中未被直接呈现的社会学研究、案件背景、人物前史等水下90%的积累,才是故事张力的根源。
天津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行创作以导演为核心和运营以制片人为核心的双轨制,高金玺和傅东育共同创作了《理想照耀中国》《冰雨火》《风吹半夏》《以法之名》等作品。合作七年来,两人逐渐形成了项目创作上的共生体,比如《以法之名》面对检察侦查这一影视空白领域,傅东育专注开掘作品人性深度,高金玺致力打通系统支持,两人以不同路径共同拓展行业认知边界,在剧集创作中完成职业角色的互补。
高金玺告诉记者,傅东育导演提出的三个相信——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人物的力量、相信自我表达的力量,是其创作体系的核心哲学,也是《以法之名》等作品成功的底层逻辑。《以法之名》坚持导演必须深度参与剧本孵化,傅东育带领团队耗时三年整合十余起真实案件,确保剧中从万海案伪证链到检察官生活困境,所有情节都有现实依据,每一个人物都有很强的逻辑线,这种盘根错节的真实形成了作品厚重感。
在《以法之名》6月24日开播的当日,最高检对外公布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这不是巧合,而是我们的现实题材作品已触及司法改革的前沿命题。在高金玺看来,《以法之名》以检察侦查的小切口切入,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司法系统的深潜,最终实现现实题材的全民共振,这也揭示了爆款作品的本质:当创作回归对人的凝视、对社会的显微观察时,专业性与大众性从不对立,而是彼此成就。
职业深耕:以专业与创新铸就行业标杆
作为北京太阳亿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天津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金玺在影视行业深耕二十余年,参与制作发行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风吹半夏》《冰雨火》《理想照耀中国》等作品,均在行业内留下了独特印记。
高金玺的职业生涯中,诸多奖项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2017 年,他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 十佳电视剧制片人 奖,该奖项由全国电视制片业协会主办,是中国电视制片领域极具权威性的荣誉,旨在表彰对行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评委会赞誉他 拥有精准的市场洞察力与严苛的品质追求,完美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他主导的《辣妈正传》,单集售价突破 500 万元,创造了当时行业的最高纪录,还开创了都市爱情剧商业发行的新模式。
2023 年,高金玺再添殊荣,获得第六届初心榜 年度五大青年创作型制片人 称号。初心榜聚焦于发掘青年影视人才,而他的入选,不仅源于他持续推出如《理想照耀中国》《冰雨火》《风吹半夏》等贴合时代脉搏的佳作,更在于他 将现实主义题材与年轻化表达深度融合 的创新理念,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他参与制作的作品屡获国家级乃至国际大奖。《士兵突击》斩获第 24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 27 届飞天奖;《白鹿原》包揽第 31 届飞天奖、第 24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理想照耀中国》拿下第 33 届飞天奖与第 18 届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 这些作品奖项的背后,是他对内容品质的极致追求,也印证了他 以作品立口碑,以专业赢尊重 的职业信条。
2022 年,由高金玺担任总制片人的《风吹半夏》热播。该剧以钢铁行业发展历史为依托,讲述了以许半夏为首的有志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故事。在项目成立之初,高金玺就坚持从作品核心表达内容出发,力求让观众产生共情。该剧播出后,口碑与收视齐飞,豆瓣评分 8.4,有网友称赞:《风吹半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拼搏与坚韧,制作精良,剧情精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高金玺作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员,他深度参与行业政策研讨与制片规范制定。该委员会是中国影视制片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组织,会员均为行业内有突出成就的从业者,入会需经严格的专业资质审核。同时,他还是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委员,积极投身影视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他连续三年参与协会主办的 青年制片人研修班,以自身经验为青年从业者授课,分享从项目策划到市场发行的全流程实战经验。
从《士兵突击》到《以法之名》,高金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影视行业的辉煌篇章。正如他自己所说:坚持创作规律,坚守长期主义,以内容为核心 正在这份坚持,让他成为中国影视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重要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制片人的专业高度与行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