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婚仪式成年轻人婚前扫雷大战 验证爱情与家庭匹配度

订婚仪式成年轻人婚前扫雷大战!在结婚率持续低迷的当下,订婚仪式却在社交平台上逐渐走热。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这不仅关乎浪漫,更是一种现实考量——它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考验,用以验证对方是否值得携手共度余生。订婚成为年轻人面对婚姻问题的缓冲墙,帮助他们抵挡复杂和不确定性。
最近,有婚庆店店长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人们普遍不愿意结婚,但打电话来订婚的人却突然增多。据她观察,这个现象是近两年才火起来的。作为北京热门商圈的一家婚庆店铺,她的策划师档期已经非常紧张,尤其是8月8日这样的吉利日,更是需要运气才能预约到。
这些想要订婚的年轻人大多偏好新中式风格,还有人会用喜欢的电影和游戏定制仪式主题。社交媒体上也有无数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都在询问订婚的流程和花销。身边的一些00后朋友刚毕业不久就办了订婚宴。
虽然订婚仪式在中国传统中有着重要位置,但在现代社会,相比婚礼的轰轰烈烈,订婚显得不起眼。然而,当年轻人把订婚仪式玩出新花样时,一切变得有趣起来。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此前的调查中,有48.8%的年轻人表示自己的理想婚庆类型是简约,但如今订婚仪式的崛起似乎与这个结果相冲突。
订婚可以看作是一次简化版的结婚,实际流程相当于婚礼的沉浸式速通版。无论你有没有结过婚,肯定都对婚礼的复杂流程有所耳闻。而订婚则只保留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礼金、签婚书、吃饭和拍照。这些环节看似简单,但准备过程一点也不输正式婚礼。
从花销来看,订婚确实不便宜。比如,一位上海女生分享了自己的订婚开支,抛去彩礼部分后,总体费用在10万左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即便选择最简单的场地费、餐费及妆造摄影,一次订婚也需要1-2万元。如果客户追求更好的场地和装饰效果,价格更是上不封顶。
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与订婚花销成正比的是当事人的疲劳程度。除了提前抢订场地,策划方还需要准备背板和鲜花等装饰、预订餐食、布置舞台、准备婚书,新人们则要筛选宾客名单、送出邀请函、确定长辈发言内容、预约妆造和跟拍、购买服饰等。因此,刚订完婚的芊芊都不想结婚了。她觉得光订婚就已经够累了,难以想象结婚那天会有多混乱。一整套流程下来,芊芊的男友甚至直接发烧了。
订婚当天的众多突发事件也让人疲惫不堪。芊芊不仅刚进去就被推上台要求发言,还要一边招呼朋友一边照顾长辈。仪式结束后,她的手上已经开始起汗疱疹。她开始考虑流行的“三无婚礼”:即无伴郎伴娘、无接亲车队、无复杂传统。一切从简已经不够了,最好能不办就不办。
有趣的是,多位新人表示,订婚宴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拍照。毕竟礼金展示和长辈讲话很快就能结束,剩下的时间都在拍照。不论订婚重不重要,大家都认为花了钱就要摆拍一下,不仅是对人生重要时刻的一个纪念,也是让钱花得更值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流行文化下,妆造和拍摄成了订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上看,订婚仪式劳民伤财,流程还与婚礼高度重叠,显得有点虚荣,甚至是毫无必要。但实际上,订婚仪式的兴盛隐藏着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与谨慎。订婚宴既是最后一次以未婚身份出席的公开活动,也是第一次有关于结婚的体验。对新人们来说,它既像美高的毕业舞会,又像一场大型派对。
订婚更像是自我心理适应训练。年轻情侣们排斥结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面临身份改变的不适应。有人表示,订婚就像小孩和大人转换的一个节点,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并对另一半的关系进行更理性的思考。
此外,订婚还有更现实的作用:它像一场扫雷游戏,能判断对方家庭与自己家庭的匹配度。通过正式的理由把两家的大人们聚在一起,再加上订婚程序紧凑,计划环环相扣,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让所有人都手忙脚乱。人在压力和情绪下总会显露原形,因此在这样的“危机”来临时,对方父母或亲戚的真实性格大概率会在表面浮现。
实测证明,这套打法确实有效。有不少人因为订婚这个由头,发现了对方隐藏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前逃离了火海。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芊芊认为这种测试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类似的效果,比如凌晨4点爬泰山看日出,或者拖家带口去趟迪士尼。反正能把人累着就行。
这些意义和测试让这场甜蜜仪式变得更像是一座缓解婚姻焦虑的避难所和缓冲区。中国的年轻人对婚姻的焦虑已经成为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现实和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们选择谨慎。数据显示,2024年的登记结婚人数创45年来新低,今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下降。身边的00后朋友们也普遍表示“不会结婚”。
面对这种情况,焦急的不仅是家长,还有政府。他们已经开始推行催婚措施,比如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声明,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出示户口簿。在这样的推动下,婚姻的门槛一降再降。再比如,前几天的草莓音乐节上,乌鲁木齐民政局直接在现场设置了婚姻登记点,让原地结婚不再是空谈。
一面是订婚仪式的大操大办,一面是年轻人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另一面是来自社会的焦虑,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多对已订婚的年轻伴侣中,好几对在举办订婚宴超过一年后仍没有备婚的计划。他们给出的理由多种多样,包括身份焦虑、工作和钱的问题,以及责任问题,直指向对正式婚姻的焦虑。
不止是他们,更多人对于婚姻的小心翼翼也蔓延在社交平台上。这也侧面证明,中国人开始将爱情、婚姻与资产的分离叙事搬上舞台。小时候,人们总认为结婚是爱情浓度最高的见证,但随着成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婚后争吵和负面新闻。文献和作品也开始强调,婚姻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财产而非爱情。人们逐渐意识到,婚姻大抵只对财产负责,却无法令爱情保鲜。
这种“终于活明白了”的状态,自然让年轻人对婚姻保持严肃态度——因为这不仅是感情问题,也是数学问题。面对复杂的问题,订婚就成了那个既让人保留期待,又不用轻易跳进婚姻规则的中间地带,难怪会在这个时刻流行开来。
在这个感情如快餐的时代,每个人的订婚目的多种多样。有的人订婚只是为了应付长辈们的催促,有的人则是为了求得一段缓冲期,甚至有人会因订婚后的一些突发事件决定退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但核心想法是一样的:都想用某种盛大的仪式记录感情顶峰时期的甜蜜。
只是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有同样的担忧,亲密关系在进入婚姻之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订婚意味着无需承担结婚后的所有责任,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它就像当时签下的婚书:看起来爱意满满,令人羡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会因此改变。
为什么人们还是会选择订婚呢?可能是因为它的复兴恰巧出现在了亲密关系的冰川时代。面对这种冰冷与疏离,人们更渴望抓住某种形式上的确定感。即使是表演意味更重的仪式也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缓解人们对婚姻关系的焦虑。
订婚终究只是一个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仪式,更像是一场表演。但仿真的仪式有时会带来真实的痛苦。很多人在订婚后便自动带入已婚的角色,陷入道德漩涡。他们在遇到意料外的事情时,反过来用订婚来绑架自己。有些人认为退婚是件“丢面子”的事,从而困在结不结婚这个问题之间。
在小红书上搜索订婚这一关键词,出来的结果往往一半是喜庆的装饰安利帖,一半则担忧地问“订婚后能不结婚吗?”就像人们过去对婚姻投射太多希望又失望一样,一些人也因初始期望值过高,开始被承接爱情仪式至高表现的订婚仪式困住。这是婚姻的“又一次高开低走”。
这种痛苦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现代社会中的所有人。无论目前身处什么样的感情状况中,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又需要依靠什么维系。或许可以用拍照、布景、言语和拥抱构建一个暂时纯净的空间,只因为心中仍怀着对爱的期待,也能在这个时刻相信世界上还有爱。但事实上,爱是不能靠契约证明的。婚庆仪式和法律责任都只是社会环境给出的符号标志,真正的感情只有你自己才明白。即使双方家长已经见面洽谈彩礼,五金正放在你的抽屉里;即使各路亲戚和好友已经参加了这场盛大的订婚宴;即使你已经在朋友圈发布照片,喝下了某种意义上的喜酒。你仍有不结婚的权利。如果被这种仪式裹挟,半推半就地搭上自己的一生,那实在也太糟糕了。